
每周资讯|《民事诉讼法》新修,加大对虚假诉讼的打击力度
2023-12-11
《民事诉讼法》新修订,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本周资讯带大家重点了解其中虚假诉讼相关修改。 虚假诉讼不仅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也严重侵蚀社会诚信基础,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新修民诉法体现了对虚假诉讼的更大力度的打击,具体表述如下: 旧民诉法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民诉法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事人单方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企图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适用前款规定。
针对以上改动,法律顾问帮各位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本次修订将虚假诉讼的保护范围扩展至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 保护范围的扩展主要出于以下考量:对比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虚假诉讼方式侵害国家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往往性质更恶劣、主观恶意更大、手段更隐蔽且造成的损失更严重。比如实务中的“套路贷”,通过虚构债权债务主体,隐匿债务人还款证据,虚增借款金额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骗取民事生效判决,实现债权,新规就要严厉打击这类被害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的行为。 再如,实务中出于为私自转让采矿权提供方便的目的,不惜伪造证据提起虚假诉讼,骗取人民法院调解书并通过执行程序中直接变更了采矿权主体,逃避了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监管审查和法律法规对于采矿权变更所设置的多项限制条件,严重扰乱了国家地质矿产部门对采矿权转让的正常监督管理秩序,也给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综上,本次新修《民事诉讼法》在虚假诉讼方面,较旧规对虚假诉讼的保护范围更为完善和周延。 二、明确规定单方捏造型虚假诉讼类型 2021年的《民事诉讼法》、《刑法》及202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等都规定,虚假诉讼并不以当事人之间的恶意串通为必要构成要件,一方当事人采取伪造证据、捏造事实等手段提起民事诉讼也构成虚假诉讼。 由此可见,与双方当事人串通的恶意诉讼相比,单方面捏造事实提起的虚假诉讼对企业更具隐蔽性、危害性,更容易发生。 实务中,单方捏造虚假事实,比如通过虚增借款、虚增交易环节、归还金额不入账等方式,制造公司在被收购前欠付巨额债务的假象,联合债权人起诉公司及其未实缴注册资本的收购方,导致收购方承担债务连带责任; 再如,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夫妻在审理期间协议离婚,并在判决生效并进入执行程序,为转移财产逃避执行,妻子指使丈夫提供虚假的离婚协议书(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与民政局存档的约定不一致)并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请求排除对妻子名下房屋的强制执行,妨害正常民事诉讼秩序,属于虚假诉讼行为。 综上,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突出了虚假诉讼行为的本质,有利于精准、严厉打击虚假诉讼行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本次修订对企业的警示 对于企业而言,在交易中需要警惕被卷入虚假诉讼的风险,比如,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债务人为逃废债而与关联方开展虚假诉讼,损害企业利益;在股权交易的虚假诉讼风险在于被转让方消极隐瞒标的股权瑕疵、资产状况、债务的披露,致使收购方产生损失等。 同时,企业也应当遵纪守法,树立合规意识,不能违背诚信原则实施虚假诉讼,侵害其他民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使自己涉罪,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是,法院将根据虚假诉讼的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将可能受到的刑罚包括罚金、拘役、管制或有期徒刑(最高可达7年)。 法律顾问指引 公司在可能遭遇虚假诉讼时,应在律师协助下,积极搜集证据,及时寻求法律救济,不仅可以通过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申请再审,或向公安机关报案等方式,还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民事诉讼监督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在企业内部启动诉讼危机应急机制,有效分散、化解风险。 当然,企业还应当“防患于未然”,要加强企业合规,重视交易过程中虚假诉讼的法律风险化解。 如注重日常管理中的制度设计、对账目往来进行严格监管、款项往来资金的管理;在交易前完善对交易方的尽职调查工作,聘请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及事前设计等。
微信扫一扫
扫码联系摩金
0756-336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