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惩!最高法再明确:保护企业名誉权,营造企业发展法治环境
2023-10-18
谈及名誉权,大家想到的往往是针对某个人的名誉。 那你知道吗?公司其实与普通人一样,享有名誉权,且公司的名誉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 进入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和极高效的传播速度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企业的声誉和口碑在消费者中口耳相传。 什么样的信息会构成侵犯企业名誉权的认定? 又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蚂蚁森林”大家一定不陌生,是一项以低碳环保为主题,让用户累计“绿色能量球”,支持线下种树改善环境的公益项目,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参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021年 蚂蚁森林所属公司将某2家传媒公司(下称B、C公司)告上了法庭。 事件起因 B公司在其运营的自媒体账号中发布文章,称蚂蚁森林运营方“将排放指标卖给重污染企业污染环境”“还大力宣传自己的社会担当”。 该篇文章一经发布就被各类自媒体账号转载,C公司也进行了转载。文章在网上的扩散速度极快,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阅读量达7万余次。 法院审理 “蚂蚁森林”项目的合法权益应该受到法律保护。B、C公司发布涉案文章对该项目有关事实的描述缺乏可信的来源依据,构成虚假陈述,且在文章发布之初直指蚂蚁森林经营主体。 同时案涉文章长期存在互联网空间,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对原告蚂蚁集团名誉权构成贬损,已经构成名誉侵权。 法院最终判决 B、C公司在其经营的自媒体账号和全国性新闻媒体上向原告蚂蚁集团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1元。 “蚂蚁森林”的胜诉告诉我们,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名誉价值”,对名誉权的维护本质上是在守护公司的无形资产。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强调了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
侵权行为具体包括:网络自媒体为蹭热点、博流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或者通过标题党形式误导公众、降低企业社会评价等方式。 此外,在2023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特别强调了: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的保护,充分发挥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功能,及时制止侵害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对于故意误导公众、刻意吸引眼球的极端言论行为,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出版物等传播渠道,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诋毁、贬损和丑化等侵权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切实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企业重视名誉权,于是开始采取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有助于企业以更为主动、正面的姿态迎击网络上不当行为和语言。 个人也好,企业也好,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构建法律安全保障已成为主流。 更重要的是,要让法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扫码联系摩金
0756-336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