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摊牌了!碧桂园官宣债务重组,自救要趁早
2023-10-16
毫无预兆,碧桂园也投下了一枚“炸弹”。 10月10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预期无法如约偿还境外债,计划正式启动境外债重组。 图:碧桂园公告 被称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园如今成了“宇宙第一负债房企”,市场风云变幻,真是万事难料。 2021年后,房地产行业几乎是进入了寒冬,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行业销售和公开市场融资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 市场不好,虽未彻底崩盘,但企业也已经举步维艰。于是在很早以前,碧桂园就已经开始寻找自救的道路了。 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和最大限度削减支出,是碧桂园迈出的第一步。 裁员,首当其冲。 碧桂园集团旗下多个子公司出现大规模裁员潮,特别是地产主业以外的分子公司,成为了裁员的重灾区。 碧桂园的裁员手段极其“残暴”: 先是在双节前突然宣布解散,没有一点预警就原地解散; 其次是没有详细的裁员补偿方法,甚至还流传着“0补偿”的说法; 同时裁员态度十分强硬,几乎所有去谈判的员工都无功而返。 员工走了,业绩就能上去了吗?当然没有。 碧桂园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的危机此前已有端倪,只是今年以来更加愈演愈烈!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证据,就是其业绩一路下滑。 根据碧桂园2022年披露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股东利润就已经亏损60.52亿元。 而到了今年,碧桂园销售额再次暴跌,同比降了43.9%,和2021年比,降了65.4%。 图:说财猫 用跳水来形容碧桂园的业绩可一点都不为过!前几年每年销售能高达7000多亿,跌到如今才只有1700多亿。 当然,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 如今爆雷了再回头看,才发现碧桂园存在着太多问题了,而且这些问题不仅是碧桂园一家企业,是不少房地产企业乃至其他领域企业通病。 从商业模式上看 以碧桂园为代表的高杠杆、高周转的商业模式,依靠负债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本身风险就很高。 从企业的内部管理上看 碧桂园在项目经营过程中存在不少违规操作,如违规预售、擅自改变用地性质、虚假宣传等等,这给企业带来很高的法律风险。,企业必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境外债问题,碧桂园称: 希望通过寻求整体方案来全面解决本公司当前境外债务风险,以时间换空间,使得本公司能有机会用实际行动努力经营,化危机为生机,重回良性发展轨道,最大程度保障包括客户、员工、债权人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债务重组到底能不能成功实施,现在还是个问号,有恒大的案例在前,大家都不敢妄下结论。毕竟涉及到许多方面,在法律层面也要考虑其合法性。 在我国,企业破产需要遵循《企业破产法》的规定,而债务重组则需要遵循《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债务重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障碍: 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政策法规调整都是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需要考虑到的。 毕竟,裁员不是终点,但无视法律风险却可能成为企业灭亡的起点。
扫码联系摩金
0756-3366128